全国政协委员黄晓娟:关于开展农村心理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提案
心理帮扶是乡村振兴整体规划中的薄弱点,需加强落实。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
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在时间节点上正当其时,“十分紧迫,没有退路”。
一、问题与挑战
(一)心理帮扶工作亟需顶层设计
调研发现,农村地区对心理帮扶有着较大的需求,也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缺乏国家层面宏观规划、顶层设计的支持,缺乏相关考核指标的“指挥棒”作用,没有相关的“蓝图”与“路线表”,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缺乏直接明确的“心理帮扶”的内容。各级政府部门
及领导对农村心理帮扶工作重视程度、推进信心与决心不一。
(二)缺少心理帮扶专项政策的支持
各部门领导与基层扶贫工作者普遍反映,当前工作中缺乏与心理扶贫相关的政策指导、支持和保障,心理扶贫工作缺乏具体的制度指标。同时,心理帮扶工作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地方整体财力紧张,具体各部门缺乏专项资金来购买外界专业机构的服务。
(三)心理帮扶工作缺少人才队伍和平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贫困地区心理服务资源匮乏,平台设备方面主要表现在基层医院缺乏心理服务机构、学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设备、社区缺乏社会工作室等。人才队伍方面主要表现为基层农村工作者中基本没有心理工作人员、农村中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农村地区缺乏心理帮扶人员与社会工作人员等。
(四)缺少对基层农村工作者培训等能力提升举措
从农村贫困人口工作需要而言,缺乏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国家政策方针、工作沟通技巧等全方位的深度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基层农村工作者心理健康素养不高,工作手段较为简单有限,群众工作的心理效应不足,无法识别与应对有心理服务需要的人员,精准帮扶的效率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政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将心理帮扶纳入乡村振兴总体战略
从宏观规划与顶层设计的高度将心理帮扶明确为与“两不愁、三保障”同等重要的层次,将心理帮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目标与考核指标,出台明确直接的具有引导性、鼓励性、指导性的文件与纲要。
(二)围绕重点人群,及时推出可落地、见效快、实效高的具体心理帮扶项目
目前心理帮扶的主要面向是脱贫人口。但不同的脱贫人口(如妇女、老年人、儿童、家中劳动力、易地搬迁人口等)的心理需求与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心理帮扶应该分割受众,避免一刀切,推出不同重点群体的心理帮扶项目。提炼和推广已被证明有效的促进内生动力和心理健康提升的项目,如提升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爱心超市”项目、改变贫困人口及子女固有心智模式的“成长型思维”项目等。
(三)加强农村地区心理服务资源建设,建立“永不撤退”的农村心理服务队伍
建议加强基础队伍建设,确保教育局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至少配备 1 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卫健局保障公立医疗机构至少配备 1 名精神卫生医生或培训 1 名精神卫生医务人员,在各区县(市)至少建设 1 所精神专科医院,民政局则加强完善社工队伍建设;建议组建由社会心理服务专家团队、专兼职心理服务队伍和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等构成的多位一体的先锋队伍,培育社会队伍,支持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农村地区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建议加大对乡镇村一级心理帮扶硬件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开展心理服务网络建设,如在乡镇试点建设心理服务室,在村试点建设心理服务站,建立农村心理服务热线,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指导和联动网络。可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社会工作室、留守儿童之家、农村学校心理辅导室等,不重复建设,重在功能集成,将心理服务平台建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只要有需要,马上能服务;建议实施“百千万”培训计划等专项行动(即百个农村心理健康服务的督导,千个心理健康服务“种子”人才,万个能开展基本心理健康服务的人才),推进农村基层心理帮扶队伍的专业化培训,为当地培养能开展心理帮扶和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的“永不撤退”的心理服务队伍。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西区委会副主委、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甘肃省白银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