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怡欣心理咨询中心

 用心灵呼唤心灵 用爱心激发爱心

心理咨询师考试

心理援助:安抚受伤的心灵

心理援助:安抚受伤的心灵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日期:2008-6-4 8:33:09  作者:记者 李昊 石军鹏 赵文学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超出了人们应对紧急情况的心理极限,接连不断的余震,又使人们的心理处于一种长时间的高压状态。专家指出,诸多因地震造成的心理压力表现,是正常的心理反映,关键是要对此及时干预,科学引导。


一堂别开生面的心理干预课

6月3日上午8时。文县城关二小。

雷庆红在搭满帐篷的操场上找了一块空地,招呼六年级四班的39名学生,投入到一个特殊的心理辅导活动之中。孩子们听说要玩游戏,都高兴得欢呼起来。

在另一位队友的协助下,雷绍华让孩子们按照一种特有的方式——左手朝下、右手朝上,手拉手围成两个圈。然后,雷绍华仔细说明了游戏规则,并和队友做了现场演练,游戏开始。

游戏很简单:孩子们听雷庆红讲一个关于乌龟和乌鸦的故事。在此过程中,雷绍华会说出许多以“wu”音开头的词语,但只有当听到“乌龟”、“乌鸦”的时候,就要用左手去拍打前一位同学的右手,同时右手躲避后一位同学。若躲避不急而被拍中,就要站出来表演节目。

故事刚刚开头,就出现了触犯游戏规则的第一人。在大家的笑声中,张萌萌被要求站在场地中央表演节目。

此后,游戏继续进行,触犯规则者接连出现,他们都像张萌萌一样,需要以表演节目的形式弥补自己违规造成的后果。

“设计这个游戏意在说明:一个人在紧张的状态下,就会产生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又必然导致错误的行为。”与雷庆红同为此次活动开展者的江洪涛一直在旁边观察。这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向记者解释,当学生根本不可能预知讲故事者会说出什么话时,由于一直处在紧张状态,一听到“wu”(乌) 这个发音马上就会下意识地去拍打或躲避——这种心理与时下很多人在地震之后的想法极为相似。

接下来后,雷庆红与孩子们沟通的话题,就自然而然转移到了如何看待地震防震上。

包括雷庆红、江洪波在内,当天组织心理辅导课的都是一支民间心理援助组织的成员。从5月14日开始,这支由甘肃怡欣心理咨询中心牵头组织的13人心理援助队,在主任杜俞瑾的带领下,赴我省受灾影响最大的陇南武都、康县、文县开展心理援助活动。


地震造成隐性创伤

杜俞瑾带领的这支心理援助队于6月2日中午抵达文县县城。红色的志愿者帽子、车身上喷写的“心理援助”的鲜明字样、特殊的胸牌标识。

令杜俞瑾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一到此处就遇到了很多“主动”咨询的人。“接受心理辅导的需要比我们想象的要迫切得多。”杜称,车停文县帐篷密布的统办楼附近,一名治安巡逻员看到江洪涛挂着的胸牌就反映,自己妻子近来脾气变得焦躁、易怒,与家人关系不甚融洽,问“是否与地震有关”。

另一名妇女则说,自己的母亲由于受地震的惊吓,一旦有人谈及地震的话题,就会紧张不已。 “有一次午饭间发生余震,老人全身颤抖,手中的筷子敲在桌面上叭叭作响。”

对于类似的咨询,杜俞瑾等人此前在康县、武都等地进行心理干预活动时曾遇到不少。在武都安化镇三家地,一位被地震吞噬了妻子和两个女儿生命的中年男子,面对心理辅导人员的询问没有过多表情,只是念叨着:“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

而在安化中学,江洪涛遇到了更加意想不到的情况:因被分散到别的班级的帐篷中上课,该校某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对立情绪,甚至要求集体罢课。“正常的课堂活动被打破,引发了学生的愤怒,这种情绪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嫁出去。”江洪涛分析,“转嫁”最后落到了学生对于校方的质问上:为什么分散的班级非得是我们?为什么帐篷非得搭给别的班级,而我们班没有?

江洪涛说,5月12日的地震加上此后接连不断的余震,让人们的心理处于一种长时间的高压状态,难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地震所造成的隐性创伤让这种心理压力一再加大。


精神“重建”不可或缺

事实上,在杜俞瑾等13人到达文县之前,由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协会心理咨询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的另一支9人心理援助队,已于5月29日抵达文县,随即开展工作。而在地震发生后,省上共派出了两支类似医疗队,赴灾区进行心理救助。

在武都、文县及碧口镇,有关心理救助热线的横幅随处可见,参与者甚多。

5月31日,省卫生厅副厅长李存文就此向记者表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超出了人们应对紧急情况的心理极限”,许多人在瞬间失去了亲人和家园,心理负荷陡然增大。他指出,灾后重建不仅是基础设施上的单方面重建,更重要的是,要更多地给予人们精神层面的重建。

“这些因地震造成的心理压力方面的诸多表现,是正常的心理反映,完全可以理解。”江洪涛说,关键是要对此及时干预,科学引导。

5月下旬的某一天,江洪涛曾在武都对一名精神几乎陷入崩溃边缘的对象成功实施了心理干预。在他的启发和诱导下,这名刚开始两眼茫然、一言不发的男子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离开时,“面带微笑”向江洪涛打招呼。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种针对青少年缓除压力的“加减乘除”法:“加”即多看书,多参加有益活动;“减”就是要不断提醒自己忘记烦恼,减去负担;“乘”意指当自己遇到愉快或高兴之事,尽量使之扩大化;“除”是指在心理很痛苦、压力很大时,找别人分担。

杜俞瑾认为,心理援助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尽可能调动受助者情绪,引导他们进行恰当的情绪宣泄。“这会让长期聚集的压力得到释放。”她说,述(聊天)、哭、喊、动(活动)、笑,是进行情绪释放的五中常用方法,且被实践证明效果明显。

 

2022年6月21日 23:50